大学技术转移如何破局,我们抓对重点了吗?
大学技术转移如何破局,我们抓对重点了吗?
我们这里先不讨论源头供给(大学技术转移当然首先要有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产出,这方面有一系列需要考虑和推进的举措,但篇幅有限),产学研融合、应用激发、协同创新,另外讨论。
我们讨论有了成果之后,如何促进转化?这个是TTO能做的。
有不少人说,就是“纸”(论文、专利)变“钱”(于高校技术交易收益、于企业商业化产业化收益)的过程。
这个逻辑有一定道理,但也忽略了一个事实,就是从基础研究成果、应用研究/转化研究成果,到真正的产品化、商业化、产业化的过程,仍需要大量资金、资源的投入。
不管是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还是企业发展需要的种子前基金、种子基金,都是真真切切的资金需求。
那么问题来了,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/转化研究成果,很多。
以一个双一流大学一年产出为例,按整体项目论的话,可能在200-300个(大致估算,并不准确),按专利申请前披露数来计量的化,可能在500-1000个。我们按500个。
这500个成果,如果都要进行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随便估算一下,每个项目就当300万吧,还不算企业阶段的投入(融资就归入社会资本范畴了)。
那这500个成果,要投入15个亿,才好开始谈产品化、商业化。(更不要说企业做起来需要更大的投入,一个项目可能要上千万不止)
有的朋友可能会说,不一定创业啊,我可以卖给企业,许可给企业。但是,这里面有个逻辑,不管是新企业还是存量企业,他花钱买你技术不等于转化,只是权属转移,存量企业把技术买回去,技术不会自动变成产品的,他要让这个技术产品化、商业化,是要投入几百万、甚至几千万或更多的资金。
而且,低效技术营销,几乎没什么效果。——就是说,传统逻辑下,TTO可能卖不出去多少技术。
所以,一个双一流大学,一年的成果,全部去培育,至少要15亿元,其实还不够,有些单个项目可能就需要上亿元才能推进到产品化,所以有可能几十亿不止。
那么,可能这么做吗?当然不可能,因为这是一种浪费。我们不能无视市场需求、无视商业模式,将每一个成果都做成产品。
所以,一切问题回到:如何有效投入资金资源。
一个字:筛!
阶段性筛选!阶段性拨付!
整体的逻辑可能是这样:
1、披露制度。
为什么要建立科技成果披露?除了科研人员的职务义务、内控制度所需要之外,还有一个原因:储备足够多的“待筛选”项目,不是“待转化”,目前还不是。
2、技术初筛。
披露之后干什么,很多人觉得是“专利申请前评估”,如果直接这一步,可能太急了。
刚刚讨论过,很多大学的年度可披露数在500-1000(先不讨论具体多少数量是正式披露流程),不做筛选的话,每一个项目进行商业化潜力评估(没错,就是商业化潜力评估,专利申请前评估只是翻译过来的,本来就是只有“评估”这个单词,而这个阶段评估内容是商业化潜力),假设成本是1-5万/项,那就需要每年500万-5000万这个数量级。
大学有没有这个预算?投入几千万做评估?不可能啊。
有些大学甚至在琢磨,能不能500-1000元一个项目去评估?500-1000元评估绝对做不到,但500-1000元进行技术初筛,有可行性。
那么,这个阶段成本,就从全部开展商业化潜力评估的500万-5000万元,降低为全部开展初筛的25万-100万元,我们就当50万来估算吧。
初筛即评级,评级(附带技术概述)后,进入下一步。
3、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估(常翻译为专利申请前评估,但后者太强调专利单一事项)。
该阶段根据初筛结果,结合预算,优选例如20%的技术项目进入评估阶段,那么就是100个项目(也不用很精确,表达意思),总共100万-500万预算,我们就当250万来估算吧。
评估和初筛到底有什么不同,为什么成本不一样?因为初筛主要是内部交流与桌面调查,但评估强调基于行业的直接交流与调查(但比起验证,他不需要另外开展技术测试/原型/实验.....)。
4、技术营销、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。
为什么笔者要把这些放在一起?
因为评估后可能认为有50个项目还不错,
有的可以直接积极主动营销,有的被动营销;
有的感觉还需要做个概念验证,但概念验证并不影响同步营销;
有的可能需要中试验证了,但这个过程一样是面向产业界开放交流的(技术秘密要保护好),所以一样可以同步营销。
假设这50个项目里面,10个项目需要概念验证,8个项目需要中试验证。先不考虑营销的费用的花,那么这个阶段的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的预算,大概是300万+2400万=2700万(也不是很精确,前面说过,有些单个项目可能就需要上亿元才能推进到产品化,我们前后都统一一个算法,只是便于形象表达)。
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,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并不是严格的前后关系,也不是每个项目都必须投入全套流程。大学对于成果转化的投入,到社会资本感兴趣的状态就可以了。有时候中试也是可以在具体实施成果转化的企业去完成就可以了。但概念验证,如果某项目的概念验证被认为是需要的,一般要大学自己负责起来。
这样的话,大学只要每年再为这些早期成果投入三千万左右就可以了,剩下的交给社会资本。(概念验证本身就是为了吸引社会资本,目的很明确,内部投入做概念验证是为了吸引外部社会资本投入,通过社会力量“接力”科技成果转化)
所以,笔者觉得,当前大学技术转移的一个核心逻辑是:建立一个技术流(成果流、项目流),然后围绕商业化、产业化目的,一层层去筛。
筛一批,投入一定资金资源;
再筛,再投入多一点资金资源;
再筛,再投。
等技术交易到企业(不管是存量还是初创),接下来企业来做。
企业可能就不叫筛,他需要阶段性商业化验证。但对于投资N家企业的投资机构来说,还是筛的逻辑。投融资的角度,走一段路,融一轮,走一段,融一轮。直到发展壮大起来,又或者阶段性商业化验证失败,企业倒闭。
所以,不管在大学内部,还是在企业内部。都是如何有效把握风险,如何有效投入资源的问题。而要做到这些,专业团队、行业网络、有效的筛选机制都必不可少。
至于有高转化潜力的项目,能不能顺利转出来?在国家、地方政策的支持下,根本不是问题。
当前阶段大学技术转移如何破局,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筛选评估验证全流程体系,以更加科学有效分配内部资源去培育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这才是真正的重点难点。
前些年提到的制约转化的所谓粗绳子、细绳子,现在应该基本上搞定了,也不是难点了。
技术转移是商业化的问题,总归还是要商业化的逻辑去理解。 (以上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)